此篇文章转载自个人公众号。
近两日非同寻常的天气状况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。
似是全国各地,都骤然从低温中复苏,进而跻身进入高温行列。此地的高温是相对的,实则是春夏交替时的温度。摆在平日里可能是很适宜的,出现在当下却显得有些唐突,令人应接不暇;如果不曾查看天气预报,想必出门的一瞬会皱起眉头,忙不迭调转方向,回屋更衣。
老天还真是「促掐」,偏爱在这时捉弄人,与人们小小地游戏一番。
所幸我特为关注过天气,才没有酿成笑话。起床仅是八点多,随手选了一件很少穿的皮夹克,向阳光里走去。预想中的热浪并没有如约而至,只觉一阵暖意。黄中透绿的叶片笼罩着天空,叶与叶之间,是模糊不清的阳光。他们像是在乘摩天轮,缓缓地、缓缓地,随着不起眼的气流在漂荡。温热的天伴着莫名的清香,使人在不觉中起了疑心,眼前的世界是真实的吗?切身的体会又是否是真切的?
这种神秘的味道,我将其称之为「热」。就好像是小时候某个春夏晴朗的午后,伫立在阳台的一角,或是端坐在电视机前能感受到的味道。这是当下?抑或是说,其实人们始终驻足于那个朦胧的夏日,而再也不曾走出来?我想是不得而知了。纵使有千万般遗憾,就让他停在昨天吧。
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上海的市区。理论上,冷热兼备的一天十分适合步行,不妨窥探老城区的生活。
苏州河南岸的傍晚是极具对比度的。低头,是一排排杂乱的老建筑,吹弹可破;斑驳的电线交织在一起,从半高的房檐垂落下来。稍不留神,便能偶然碰到。抬头,不远处就是东方明珠,独属于万千游客的浪漫。看到他,就仿佛看见了在江边露台拍照的人们,嬉笑的人们。塔尖像是触到橘红色天空的表层,但又无法深入其中;塔中已经有零星的灯光闪烁,浦东的夜景也即将拉开帷幕。
这一排老建筑,无一例外贴上「拆迁」相关的横幅。

上海大概是想把老房子全部推倒。先不论这些房子是否是危房,难道把所有有城市特点的物事消灭殆尽,上海才能成为现代化大都市?
曾经的卢湾早已不成样子。顺昌路大规模拆迁,盖了新天地;就连卢湾自己也没能保存下去,并入隔壁的黄浦。还有南市、闸北等等,诸如此类。上海辉煌的往昔,仅仅靠某几条「风情街」苟延残喘。

看得出来人们并不像政府所想的那样,殷切地期盼搬走。固然拆迁会分新房,固然拆迁有补贴。可是老底子的街坊弄堂去了哪里?繁荣的海派文化何去何从?人与人之间的疏远,就是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推进的,不论有心或是无心。
搬到哪里去?松江,青浦,又或是浦东?在一轮轮向外的搬迁潮中,原先与市区文化上有明显差异的沪郊各县也逐渐成为区,进而不断「上海化」。而要问市区市民愿意否?郊区居民呢?他们沉默,他们无权作答,他们无可奉告。
看到过一个说法。上海、南京这些南方城市正在「北京化」,也就是把商业区、居民区完全分分清楚,不让路边店成为常态,少倚墙开店而多集中商业区。大抵这就是城市越来越不存烟火气的原因吧。然而北方大城市向来都是这样的吗?我想不尽然。
也许,城市文化的衰落是必然。现代化的当下,一切以发展为要务的当下,一个城市还想继续拥有自己的特色,是会受到许许多多阻力的。要留存这些,仅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。
上海曾经是江南。如今她像江南,却又不是江南。
——摇啊摇,摇啊摇,摇到外婆桥
外婆请我吃糕糕,外公叫我好宝宝
上海仍旧是江南。